时间:2018-10-28
中国电力工业是一个不断创新、进步的过程,是一个从弱到强、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形成了两大标志性工程。
第一个标志性工程是三峡输变电工程。三峡输变电工程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担着三峡水电送出的任务。通过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,不仅实现了三峡水电送出,而且大幅提高了中国电网技术水平,掌握了±500千伏直流输电的核心技术,实现了华中、华东、华北、南方电网互联,有力地促进了全国联网。三峡输变电工程是中国电网技术实现由跟跑到并跑的关键性工程,也是实现全国联网的基础性工作。
第二个标志性工程是特高压输电工程。特高压输电是指1000千伏交流、±800千伏直流及以上的输电技术,具有大容量、远距离、低损耗、占地少的综合优势,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输电技术。国家电网公司于2005年全面启动特高压工作,依靠自主创新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、直流核心技术并实现工程应用,2009年建成晋东南-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、2010年建成向家坝-上海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。目前,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投运“八交十直”18项特高压工程,合计交流变电容量1.29亿千伏安,直流输电容量8360万千瓦,线路长度超过3万公里。特高压使中国在远距离输电技术上实现了从并跑到领先的跨越,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、推动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支撑。国际大电网委员会(cigre)认为:“中国的特高压工程是一个伟大的技术成就,是世界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”。
二、能源转型对电力系统的挑战
进入21世纪,为应对气候变化、保护生态环境、保障能源供应,世界各国都加快推进能源转型。2015年达成的《巴黎协定》,为这一轮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驱动力。从本质上看,这一轮能源转型是一个再电气化的过程,同以往的电气化相比,这一轮再电气化进程有明显不同。能源生产环节,体现为电能越来越多的由非化石能源转换而来,最终将主要由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转换而来;终端能源消费环节,体现为电能的利用范围前所未有的拓展,电力将成为支撑现代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的主要能源品种。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,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,能源需求呈较快增长趋势,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提升,推进能源转型的任务十分紧迫。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积极支持能源转型。《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(2016-2030)》明确提出,到2020、2030、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15%、20%和50%;2030年前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。
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下,中国能源转型进程不断加快。2008-2017年,中国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年均增长达到44%和191%,大大高于全球19%和46%的平均增速。截至2017年底,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6.5亿千瓦(水3.4、风1.6、光1.3亿千瓦),占比36.6%(略低于欧洲2015年38.7%的水平,远高于美国19.6%的水平)。与此同时,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升,2000年以来,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14.8%提高到23.5%,提升了约9个百分点,比全球平均水平高约5个百分点。预计2020、2035、2050年,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由目前的23.5%提升至25%、30%、40%。
能源转型持续推进,特别是风能、太阳能等具有间歇性、波动性特征的新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,给电力系统带来一系列重大挑战。
一是电网资源配置能力的挑战。中国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,80%以上的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资源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,与东中部负荷中心相距1000-3000公里。大规模开发西部北部的可再生能源,持续扩大“西电东送”“北电南供”规模,对电网大范围配置能力提出了挑战。
二是确保系统安全的挑战。随着新能源和直流输电的快速发展,电力电子技术广泛应用,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和机理发生深刻变化。风电的“弱转动惯量”和光伏的“零转动惯量”导致电力系统等效转动惯量大幅度降低,抗扰动能力下降,易发生稳定破坏。同时,机电和电磁暂态过程交织,系统稳定形态复杂,大直流送端过电压问题更为突出,多直流馈入地区的电压崩溃风险显著提高。
上一页 1 3 4 下一页
分享到: